去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 热门景点 > 欧洲景点 > 正文

欧洲景点

三探豹 C 大结局——百战悬崖穿金甲,不破谜团终不还

东风 2024-10-04欧洲景点
……
附:首闯豹C:https://www.8264.com/youji/5397399.html
再战豹C:https://bbs.8264.com/thread-5458043-1-1.html
本文补记2020年三探豹C之记录:  
2020的春节原计划前往独竖尖,不料疫情突至,封路封村,又一次和独竖尖擦肩而过。

眼看赋闲将尽,虽然少动几乎肌肉萎缩,却又想起了衢州的豹C环线。

2017年3月,曾和海龙初闯之。当年12月,又独自前往二次穿越。

回溯过往的历次行程,鲜有重复涉足的山峰。为何独它不同?

位于紫薇山脉的龙门豹C大环线,并没有绮丽的山景,更非什么著名的户外地标。

最高峰水门尖海拔在浙江也不算高,被提及较多的各种横切亦不及技术攀岩程度。

初识且向往之,是南通驴友“游泳的大鱼”那篇精彩的“特种兵穿越记”。

于是有了和海龙的初闯毅行,“我自横刀向山去,冲冠一怒被救援”。

当年底一番准备后再战豹C,虽然露宿深山完成两日反穿,但中途遇上两次大劫。

二穿后也曾觉得大功告成,但细细探究,行程中两处大的困惑始终挥之不去。

第一处,为过龙门阙上山脊;第二处,为和尚顶附近露宿后在一悬崖边迷失。

犹记得在两处各自花费两个多小时循迹无果之绝望,最终均以简单粗暴的横切方式走回山脊。

时过境迁,经过回忆和推测,对两处的地形和走法我早有设想。

和尚顶下山脊这处迷路节点的可能地形,甚至是在一次梦醒后想到的。

俗话说再一再二不再三,又道是见好就收。豹C路险,每走一次都必然承受着风险。

但三探之念产生伊始便是覆水难收,势在必行。

好在近两年前往的队伍增多,且手机软件可资参考的离线路网功能也趋成熟。

独行这样的线路,一些原本可用扁带甚至借力迅速通过的节点就得另想办法。

同时因为滑坠容错率极低,核对路迹和观察也需更频繁;

查找网上相关的路线分析结果寥寥,甚至因线路大多需要四肢并用,连图像都难得几张。

纸上得来终觉浅。豹C线遇到的困惑,终须躬行而以解惑。唯有冒险再去实地走一遭了。

定下计划后留意天气趋势,衢州多雨,难得等到一个晴天窗口。

周六首班火车的上座率不足一成。出站直上二楼新落成的衢州客运枢纽,疫情期间班车减半。

空荡荡的候车大厅里等了一个多小时,开往天脊龙门的中巴才姗姗来迟。车程约一小时。

相较于第一次路上的兴奋,第二次的忐忑,这次平静许多。

两次穿越,让我对这条别样的路线有了一定的概念。

耗时方面,熟悉线路的前提下轻装疾行,根据脚力可在9-12小时完成穿越。

线路拆段分析,“C”字的上下两段即孔家寨至龙门阙、下呈村至和尚顶均属常规登山地形。

和尚顶至龙门阙一段是刀锋瘦山脊,只要秉持专心,路迹明显,并不难走。

因此对我来说,需要面临的未知因素只有上述两处疑难节点。

自忖体能不利,轻装速穿无可能。那么拆分成两天时间应属宽松。

说到重装的安排实属无奈。正因走过,更清楚这是条只适合轻装的线路。

沉重的大包在不容分毫之差的攀援中破坏平衡;高耸的包体在密林荆棘中是极大的羁绊。

但没有大包,怎么装下四块充电宝,四个手机,四瓶饮用水;

以及御寒的头巾、薄睡袋、充气垫;应急照明的头灯、手电、干电池等等。

水电等必要冗余是安全的保障,却耗费体能牺牲速度,随之又造成更多不确定性和危险;

破解这样的安全死循环,最佳方式当然是突破体能搭配轻量化装备,这也是当今山野运动趋势。

但体能不是一天能练成,对疏于锻炼又临时起意的我来说,只能以不甚合理的重装应付。

在我看来如果有一条低海拔线路值得在安全方面如此重视,也许首推眼前的龙门豹C环线吧。

车到景区停车场,刚恢复开放不久的天脊龙门游客还没有村口的保卫多。

为避免多余事端,迅速走过景区大门,往南穿小土坡来到县道边的六角亭。

第一次穿越和海龙在细雨中正是由此迈上坎坷之路。第二次历经辛苦反穿出山又曾经此地。

沿着水泥县道向大山走去,原担心村口会有人阻拦却是多虑了。

距离景区数百米的下呈村一片宁静萧索。穿过村子,紧跟低吠的几条狗也便止步。

经过废弃水电站开始往东慢慢走进山里。

伴着山涧上行,路边腊梅犹盛,杏花甫开,梨花飘落于青石,似乎嵌为一体。

夹道烦人的蛛网多了起来,不断挥登山杖拨挡。好在这时节大体还不需顾忌蛇们出洞。

山涧路后接着一段漫长的乱石坡。走到此处可以确定这回体能的严重不乐观。

缺乏锻炼加上睡眠不足,脚下着实快不起来。轻装虐线却携13公斤背负,自己都觉得匪夷所思。

走完乱石坡重回土路,对比上回反穿一溜“躺降”下来的惬意,现在只能慢慢爬上去了。

看似无奇的路上潜伏杀机,在一个山泉冲出的豁口观察其下方深达数十米而对面落脚处湿滑;

自己背着大包不仅无法跳跃,一旦滑倒更难迅速站起。在此处一旦失足势必直坠山谷。

踟蹰少许,从包里拿出备用十米伞绳作个简单保护。心里有底便两步跨过,收绳走起。

历经三小时的龟速攀爬终于上到山脊,比第一回和海龙踏着雨中泥泞至此还慢了不少。

无论如何,第一天的目的地弹性极大,只要过了和尚顶巨石就行。

阳光转好路况极佳,但身侧悬崖不容失足。深感此行脚下无根,也没有上回体能巅峰的底气。

因此即便干燥的路段,还是尽量平缓通过。虽然前进节奏差点,但只求稳。

经过一块我蛮喜欢的“大头”石,接着过一小段“鲤鱼背”,拔升过程中贴悬崖部分结束。

回到东西向山脊康庄大道,踩着松软的落叶,来到一片蔚为壮观的杜鹃林。

看林业人员标注的铁皮铭牌,这里特有的猴头杜鹃少辄200年,多辄千余年树龄。

什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能说某些人类的自我感觉实在好到了恃凌万物之上。

再过俩月,娇艳肥厚的粉白杜鹃将填满枝头;而那也是蟒蛇和野猴群出没的时节。

杜鹃林的尽头,一片被树木围起的熟悉空地就是巨龙顶,也即当年同海龙“一笑”之处。

上巨龙顶最后几步冲得略急,不妙,大腿出现了抽筋迹象!

由此左转45°,不多时来到此行“C”形线路的右下拐点洞岩尖。

虽是毫不起眼的两三平米见方,拨开蒿草却有通往四周的路迹。由此朝北奔往和尚顶。

“奔”也只是虚指,一番爬升后此刻即便空身也跑不起来。和尚顶巨石渐近,走出树林豁然眼前。

“和尚顶”是环线的地标之一,却没人赋予其准确的定义,可能大多数人认为就是那块巨石。

个人以为,凡是以“顶”、“尖”命名的应以一座峰顶为最小范畴。

因此,和尚顶也好,和尚尖也好,都应指这整座山头,而非那块作为其门面的巨石。

说到面北朝南的这块巨石,难得在于其上诙谐感颇强的一块三角奇石,像极了一顶僧帽。

不仅整座山头光溜溜凸起状如和尚脑袋,作为其象征的这块巨石形状竟然也如出一辙;

“和尚顶”绝配“和尚石”,不能再更应景了。

我曾好奇巨石上“神僧渡”大字的作者,甚至以为落款的“点石”是某位飞檐走壁的高僧;

后发现“游泳的大鱼”一行2013年踏足此地时石上并无题字,

又发现“游泳的大鱼”所属的户外俱乐部有一位叫做“点石”的驴友;

且得知他们的队伍2014年又来过此处,想来是其所为吧。

虽然胡乱题字不好,但难得笔法工整又与此地此景极符,倒有画龙点睛之感,令人叹服。

行程至此,由于巨石横亘挡道,两侧绝壁悬崖无法通过。

有关豹C本不算多的文字及照片,倒有大半是描述通过这块巨石的场面。

但见各路英豪于其较缓的东侧展臂收腹,踩着巴掌宽的石缝“大”字状鱼贯而过。

也有另辟蹊径者由其两侧下方密林而过。总之,八仙过海,豹C之险由此开始。

此番前来,正穿或反穿原是根据交通和当地气候情况临机决定。

如反穿,则势必以爬过和尚石为最后一难关。反之,面前巨石只是诸多难点的开端。

仔细观察岩体侧面可资落脚、移步的位置,发现部分视线受阻且有两个表面是潮湿的。

想来半日阴潮,午后阳光露脸却已偏西,自然照不到这东侧了。

虽然对平衡力有绝对自信,但类似路况我秉持要么表面绝对干燥,要么可有借力点的原则。

现在,贸然的横切固然省时省力也大体无碍,但一旦行至半途进退维谷,将是无可挽回。

独行其实需要比结伴而行多十倍的谨慎。罢了,迎难而下,准备绕行。

所谓绕行,绝非捷径!逻辑很简单,否则大家便都走下面了。

如果说扒着和尚石直接通过是飞机事故,跌落概率虽小但后果相对严重;

则绕行好比交通事故,发生坠落的几率大得多,但或还有救。

权衡之下,选择风险化整为零,哪怕需要付出数倍的体力和时间。

巨岩下方的“路”,是在前行过程中先下探十几米,而后再上攀三十余米回到山脊。

前后百来米的一下一上,均在45°的斜坡完成。

之前路况安全为免累赘未戴头盔,此刻不得不从包里取出戴上系紧。

却发现无法头盔被背包顶住,无法抬头观察几乎是垂直上方的地形。

头顶呈70°的湿滑的超陡坡上,是间距不等的树枝和布满青苔的巨大石块。

终年极潮之地,树干许多看似很粗却已腐朽一触即断;青石看似岿然不动有的根基却是虚空。

需要计算用最小的加速度移动;以及迈步时用怎样的手形抠树枝、扒石块、拉草茎、勾树根;

甚至要观察一旦滑坠,下方有无可资借力减缓坠落的足够坚韧的救命稻草。

此行两天遭遇的危险,其一便是这段上攀之路!

有某一刻行至脚下方寸几许,身畔一侧是齐肩的地面需翻上,另一侧便是数米落差。

只能先缓缓解下大包连同登山杖扔上去;手掌够着上方地面,脚下觅一可靠的虬枝蹬牢;

四肢缓慢发力撑起身体却够不着坐上地面。两次尝试未果后,不得已猛地一跃而上。

在这样的攀援过程中,最忌讳大幅度甩重心的动作,你不能确定跃出后能否踩稳,或抓住树枝。

这回倏然一跃实出无奈,好在险中求胜,总算迈过一道坎。重新背上包攀登,时间可不早了。

隐约间,一缕阳光穿林射出。摸爬滚打数十丈,终于重见天日。

回到山脊,已是夕阳余晖。现在,我已位于和尚石的北侧数十米。

差不多也是那回和海龙攀援到顶而“二笑”的附近位置。

同时,也位于“和尚顶”这座岩石山头的最顶端。

好在瘦山脊两侧树枝密集,不然往下望去,光秃秃壁立千仞,岂不吓得骨软筋麻。

今天按照正穿的计划,竟然是分毫不差,正于此地落脚扎营了。

脚下已是狭长山头里最宽的一段约有三米,搭完内帐转念想到夜间倘有野兽路过难免受阻,

于是把帐篷南北向竖置。这样,就算有个把野猪、花豹等大型动物也能通行了。

野猪固然是有,但豹C线虽说得名于此地曾有花豹出没,但最后可考的记录也止于1993年。

同样有过记录的华南虎最后出现是1998年。其实动物大多怕人,远远嗅到人类气味便退避三舍。

近年来我这样的入侵者增多,虽然本意是对山林的向往,但毕竟还是破坏一方环境。

就着水喝下泡腾片,准备进食却发现装在包侧袋的一瓶炒米不见了,定是方才攀援途中震落。

吃了一些牛肉,吹鼓充气防潮垫和枕头,穿着鞋往薄睡袋一套和衣而卧。

日光一熄温度骤降,山顶夜间体感温度迫近冰点,冻得脸上生疼,连忙翻出头巾罩住。

预报的2级风,这会儿却只听风声在整个山坳越转越快,直有山呼海啸之势。

豹C一路适合扎营处原本不多。亏得没在哪个垭口,现在在高处却意外未受风力影响。

一夜间没能睡好,听几段曹灿讲的《饮马流花河》半昏半睡打发时间。

对于露营,虽在各地山头经历十来次均是因线路要求不得已,态度始终是能避则避。

眼下看似平缓的一方土地,不知不觉间连同着充气防潮垫又在滑向左侧了。

今夜已不奢求能睡好觉,在这座大山曾两次抱着膝盖露宿,这回好歹有遮风挡寒的营帐了。

透过帐篷洒进明亮的月色,我知次日的好天气是没跑了。

三月中旬,此处昼夜交替恰好12小时,迷迷糊糊中熬过了漫漫长夜。

清晨六点钻出帐篷时适逢日出,山脊两侧树木林立挡住了夜风也挡住了视线。

拔营启程,此行的战术挑战和战略意义都在今天。

往北走一点就是那段几十米长且超过60°的陡坡,紧接着一段30米左右的悬崖横切。

这一北一东不过几十米的前行完全是循着大致的方向,因为并没有也不可能有路径。

这样,从昨天扎营的位置出发在很短的距离内海拔迅速下降后,我来到了一小片垭口处。

说到小垭口,正是此行两处需要弄明白的节点之一。

犹记得17年二探时,从反向山脊线下行匆匆急赶,经过了滴水岩后也曾到达一处垭口;

当时,只一看垭口前方无路遂顺势右转,彼时天色将暗,便在林中裹一层救生毯露宿了。

当夜笃定以为次日路程一马平川;不幸天亮后透过浓雾发现头顶百丈悬崖冲天;

接着发现无论如何都无法切回轨迹,仅靠崖壁陡峭难免GPS有漂移,一度怀疑定位的准确性。

绕着悬崖好一顿搜寻,无奈视线极其有限,且整个摸索过程几乎在四肢并用的恶劣地形中完成。

通常情况下,行程顺利时候是不容易记住某些线路细节的。

但上回我分明是在走过一个垭口后右转,下行,露宿,继而迷路;这个过程印象很深。

平时山里我只是比对而不记录轨迹。那次寻路为了判定移动趋势不得不记录了一段。

这段袖珍轨迹结合“大鱼”的记录,让我设想上次经过的小垭口是否便是其提到的那处哑口;

如果结论为是,那么浓雾中反复围绕的巨大悬崖就只能是和尚顶主峰的巨大的岩体了!

只是垭口原本应是夹在两座高地之间,和尚顶连绵一体的山脊怎么可能产生这样一个结构呢。

免费版的谷歌地球、各大民用级的卫星图和10米等高线精度所限,都不能给出清晰的解释。

行前的几天为了急切地去求证这个设想,解开垭口之谜几乎焦灼。

现在,脚下的平地无疑是正穿线路里下和尚顶后的那片垭口。

但似乎比17年经过的那处要大一些,草丛也要密一些。可惜,当时行色匆匆没有拍照。

正在一时犹疑,前进的右前方,也就是东北方向一堵巨大悬崖映入目中。

这堵悬崖,在17年3月的初探中留有照片,故此熟悉。

那么不由得让我想到上回莫非就是在这座悬崖下面打转?

可惜啊,自己对山的理解有限,对地质学一无所知,还缺少一些空间想象力。

而以往爬山,缺乏对山峰的远近对比观察,导致了不太会“读山”。否则,此刻谜底其实已经揭开!

而在当天7:20分,由于对山体大小的判断失误,或许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总之,含糊觉得眼前的悬崖便是上次那座,而这样的话脚下的垭口也不是上次经过的了。

虽不免遗憾,好在通过这一计划中可能出错的行程节点还算顺利,那就接着边走便找那个垭口吧。

值得一提的是,从清晨出发,我便在胸带上别了一架微型摄录机;

直到数小时后密集遭遇荆棘取下,原以为一路摸爬滚打尽和路面情况皆录制在内,

不料回家后发现由于误操作,存储卡里只留下了十几分钟回家后理包的视频。

好在不是执行侦察任务,不然怕是要进小黑屋了。幸亏时间宽裕,一路记录的照片并不少。

也正是得益于这些照片,帮助我最终彻底解开了“和尚顶垭口”这个几乎错失的谜底!

通过可能的17年12月反穿迷路点,接着往下就要遇到17年3月正穿的岔路点了。

彼时在那个位置,循着一条较为明显的路迹朝西北方向和山脊渐行渐远;

虽然后来得知那是义务人走出的错误轨迹,但究竟分叉点地势如何还是让我好奇。

沿着山脊东侧下方还算平缓的斜坡翻过大小数座垂直于山脊的土坡一路向北。

经过标志性的滴水岩洞,不久来到了分叉的位置。

记得当时到达此地是下午三点左右,上下找寻无路后才径直走向山谷。

现在,清早明朗的阳光下循着左下方看去,清楚地看到了那条错误的路迹。

下和尚顶至小哑口,然后无条件紧贴山脊咬紧海拔一路横切,是最合理也是唯一的行进线路。

初探豹C的最大意义,是颠覆了对行山中必然有“路”的思维定势。

在初探的记录里,我也对山中各种“路”的形成原因作了一些粗浅分析。

这都要归功于这条线路纯粹的原始次森林,生动地演绎“走梁不走沟”的道理。

正所谓会者不难;有了此前的经历和前人的参考,再经过此处也无纠结了。

略加思索后继续赶路。接着将要重回山脊,从地图距离看已然不远。

不远处连绵的山峰有一个凹处,要上切则凹处距离最短。走至近前果然如此,总算有点开窍啦!

这一斜向上切由于树枝稀疏不好借力,移动起来比较小心。重见天日后一阵轻松。

至此豹C环线也来到了全程的中间点。接下来将试图解开的第二个困惑,是龙门阙之谜。

当然,眼下距离龙门阙还远。沿狭长的刀锋山脊北行,两侧紫薇山脉一览无余。

左手正西,是天脊龙门峡谷,其下景区建筑清晰可见。

这个方向的山谷也是我和海龙那一次受困被救的位置。

右侧东北,是药王山及其景区。正东方连绵数十座千米左右的不知名的山头。

山脊的路面受光干燥,铺满落叶,松软而安全。

迂回避开一些不易翻越的岩石,在悬崖边或斑驳的树影间快速穿行。

这个季节最是适合爬山,饮用水量比预算还有多余。

吹着山风听着小说,即使昨夜没有片刻熟睡补充体力,依然是值得享受的片刻。

走累了挑块平整青石,三月晒会儿太阳正舒服。翘着二郎腿发会儿呆亦无妨。

虽说是山脊线,由于树木遮挡,视野开阔也不过几处而已。

想到也许再也不会来此,每瞭望四周我便留影纪念,于是有了和尚顶的正北方影像。

如此一路走到迎面耸起的一座山头前,这就是所谓的双驼峰的南端了。

实际上,要说“驼峰”,在往北延伸的山脊远处倒真有一座酷似骆驼的山体;

只是它不在我此行的线路范围之内,至于其是否有称谓及称谓为何则不得而知了。

而我眼前这座山岩狭窄高耸,显然需要绕过,沿着路迹朝右下走去。

从山脊线绕行双驼峰,一路逆时针大圈缓坡加顺时针小圈陡坡,几个往复终于接近了龙门阙。

所谓"龙门阙"者,是连绵山体的一处巨大豁口。其高约有二十米,底上形成了天然一条小路。

小路往北是里树源方向,往南有一条荒废失修部分塌方的通往天脊龙门的路。

17年底反穿,我从阙口西侧标志性石阶走下环顾却找不到除了上述两个方向以外的路迹;

最终朝南在湿滑陡坡和浓雾中四肢并用暴力横切两小时方得以汇合至山脊线。

回程后也想到了当时正确前行的的路很可能就是过阙口后接着直上迎面的高耸山体。

而在实地,面对巨大湿滑的高达二十米的岩体,“经验论”占满脑子,

由于从未遭遇类似地形的轨迹偏移,终是怀疑岩壁造成定位偏差,从而放弃上攀探路。

于是龙门阙便也成了亟待求证的一个节点,当然相比于和尚顶那处的把握更大一些。

此刻翻越双驼峰、攀上龙门阙东侧,遥遥望下去看到垭口、小路和对面石阶了。

在这里下行时遇到此行第二处危险,要从两块腾空数米的岩壁凸起跨过;

而对面的石壁笔直溜滑没有抓手,更可能卡住我的大包导致失去平衡。

稳下心神慢慢跨过去,用手掌砥住增加摩擦力,缓缓地转腰收腿这才起身。

接着借助树枝三两下跃至龙门阙口,一瞬间,感到了摆脱危险和解开谜底的双重如释重负!

坦白地说,比之上回的暴力横切,这次的穿行路线更科学合理,但也并不轻松。

不过从耗时来看差不多相差了一倍。显然从双驼峰主体东侧走还是更为便捷。

龙门阙地形走势豁然明朗,心中困惑也如浓雾散尽。

此刻时过中午。既过了龙门阙口,接着小爬升上水门尖再下山,印象里是比较轻松的。

只是历经两天跋涉不仅身体疲惫,精神也始终保持紧绷,突然的放松反倒无力提速了。

看时间能在天黑前下山,发觉沿路一些石块松动,倒在最后不值。由此开始放慢速度前行。

经过水门尖顶,但见一片狼藉的垃圾;水门尖在衢州一带名头大,到访者也多。

水门尖顶树木环绕,周遭什么都看不见。

不过在其东西两侧不远的路上都有开阔处可一览众山。留下的照片大有用处,后文会有提及。

接着下山的路都是寻常的Z字坡、一字长坡、碎石坡、沿涧土路和竹林路;

其中竹林路段有一处塌方,如果在雨天已经不太安全了。

降到约海拔七百米便来到了山底机耕路,顺着走数百米边到了通往天脊龙门的步道。

这条步道,上回二探豹C曾打着头灯反向而来上山。现在,可以轻松地沿着它走回村庄了。

由此,前后跨度三年,两正穿一反穿,共计六天的“三探”豹C旅程终告结束。

  

==================================

本次豹C之行带着两个明确疑问而来;现在,龙门阙一处已证明和设想完全符合。

而对于前一次穿越的迷失前经过的哑口是否与和尚顶主峰下的垭口为同一处,依然没有得到求证。

实际上,如果解决了这个疑问,也就可以清楚地确定上次穿越中次日的迷路地点了。

如果这个困惑未有明确的解答,那么三探豹C终将留下莫大的遗憾。

好在回程后翻看此次照片,由于这两日通视环境较好,得以从各个角度看清和尚顶。

再结合实地观感,以及17年那段袖珍轨迹,“和尚顶哑口”之谜底终于确凿揭开!

结论:2017年12月二探和此行三探经过的小哑口千真万确正是同一处!

以下图片摄自正反两次穿越,逐一列出以说明节点位置、地形和行进轨迹。

-->和尚顶主峰岩体,最大落差约50-60米。

-->和尚顶南端标志性的巨石“神僧渡”高约8米。

-->第三次穿越的扎营点位于主峰至高点附近;即攀援切回主峰山脊的位置。

-->从摄于全程中段的山脊线向南望,可清晰看到主峰的正面结构!

东缓西陡,西侧大抵为裸露的岩体石壁。因此从西侧绕行下探更深,距离更远。

同时由于巨大陡峭的石壁,从西侧观看该峰体的辨识度也更高。

在三次穿越中,第一和第三次由山头东侧下方横切;第二次由山头西侧下方横切通过。

-->这是在本次穿越经水门尖后的一处开阔点朝五点方向拍摄的南北一脉山脊。

图中在山脊线南端辨识度最高的便是和尚顶主峰。

从此角度能更为清晰地看到和尚顶主峰以北紧挨着一座相对较小的山头。

类似于主楼和裙楼的结构关系,相互错开的中间即一道哑口。

-->接着上图,把注意力放到这座小山头,同正西方的图像对比一下。

从正西方看去,似乎只有一整座岩体,且最南侧几乎为垂直悬崖!

-->而从接近洞岩尖的位置朝一点钟方向观察和尚顶主体,前方的小山头看不见了。

分析至此,四个方向的图像加上在哑口的实地所见,终于可以清晰标定该处地形了。

正是身在此山中,不识真面目!

尤其从正西看两座山头,由于西侧均为裸露岩石结构,故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其“剪影”效果只留下一个整体轮廓,却掩盖了垂直方向的错开结构!

而这一“错开”的底端,正是第二天一早由和尚顶主峰陡坡下降数十米后,横切而至这个哑口。

站在该哑口看不到主峰西侧的崖壁,看到的崖壁却只是那座小山头的西侧。

由于对山体高度、形状完全判断失误,导致了我当天早晨站在正反两次通过的同一哑口而不知。

神奇的大山,只一个简单的结构就让我这个不了解山的脾性之人如坠雾里。

-->第二次豹C的游记里曾写有设想,可惜无人解答。

-->应该说对地形的设想是对的。但和尚顶的结构与估计的略有出入。

谷歌地球是没办法呈现微地形的,但可以粗略标注一下节点。

想到第二次穿越在哑口往西走下去,如果不了解和尚顶结构,再走恐怕也是会犯同样的错误。

好了,最后再来看看上图中标注的1、2两处悬崖和哑口的真身吧。

-->而这片至关重要的地标性哑口,实在平平无奇--

至此,第三次豹C解答了我关于龙门阙及和尚顶两处路线的疑问,终告圆满完成。

在相对轻松的心态下串联重温了前两次经过的一些坎坷,还顺便解开了和尚顶题字之谜。

对这条紫薇山脉最具代表性的线路,总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实抛开线路本身,只前后三次经历的一场场辛苦和惊险就足够值得回味了。

如果在10年前,没有发达的交通网和自驾条件,根本无法到达远方山脚下的村庄;

要感谢六只脚(首创于2010年)、两步路(2012)、行者(2013)、Oruxmaps、Locus;

没有这些轨迹网站和导航软件,又遑论什么自主爬野山。

像豹C这样三次涉足的线路于我个人绝无仅有,所谓读书千遍其意自现,读山也如是。

从2007年衢州当地强驴首次走通该线路到2013年南通队伍穿越,甚至到2017年都是默默无闻。

衢州人对于路线的有意“封闭”是出于对山林环境的保护,可以说的确用心良苦。

这条线路的趋于热门,自己的推荐也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次发现三年来随着行走队伍的增加,的确多了不少垃圾。

爬山,最怕的是迷路。而三探豹C,却因几次迷路愈发乐此不疲。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武打明星大多真功夫傍身,此后便告绝迹,“江湖”从此只有花拳绣腿。

而随着必然的精细化3D导航以及可能的微型无人机的普及,“迷路”也许终将成为历史。

如此当那一天真的到来,我将非常乐意回味过往在这里的一次次迷失。

后记 2023年2月,最后一次独行前往豹C,这次天晴加之路线已熟,九小时即告完毕。豹C不再荒野,丝带渐多,路迹渐明;
那方神秘的林地终不复,只留下探险跋涉过程中的心路点滴。( 本文作者 : Rivaldo_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