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 热门景点 > 欧洲景点 > 正文

欧洲景点

寻香茗,走江南雨季美学之路。

东风 2024-09-24欧洲景点
……

当你厌烦梅雨季的时候这才是真正的江南

又是一年一度缠缠绵绵的梅雨季节,开始了洗亮 江南 的漫漫历程。这样的时日少则半个月,多则一个月。

在缺少阳光沐浴的这段日子里, 江南 在微雨的轻唱中似乎多了些诗情画意。而梅雨似乎是长着脚的,从岭南不知疲倦地一路走下来,一直走到波涛汹涌的扬子江边。

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在曼妙抒情的梅雨中,都呈现出一种动中有静的勃 勃生 机,宛若一幅幅浓墨重彩的朦胧而纯净的山水画。

不知道何时会下的雨以及猛然间的阳光,湿热的气候难免让人焦虑,然而这却是我眼中 江南 最有魅力的时候。山林间的竹笋一夜长高,雨水落在石板路上留下的水渍,青苔被滋养着,池中的莲花被雨水冲刷,露出了崭新的模样,林间的植物似乎都做好了准备,迎接这场盛夏。

这次,从 徽州 到 武夷山 ,觅一隅静谧纳凉胜地,携一份淡然在青山、绿树、溪水之间,只为品一茗香茶,好好感受 江南 的滋养。

在静谧中感知自然,闲庭信步于乡野之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山林与溪水相依,夏日燥热的心渐渐沉淀,忙碌的灵魂也在这一刻得以释放。

自驾,是探访这片山林间的绝佳方式,这次与玛莎拉蒂一起,准备好,我带你们走一条山间的美学之路。

白墙灰瓦:徽州,从这里说起

从乡间一路向山上开去,大片的茶田和古朴的徽派建筑映入眼帘。对于 徽州 ,我的初印象就是白墙灰瓦马头墙,加上有时阴雨绵绵,就显得格外雅致,虽然我不喜欢下雨天,但雨中的 徽州 ,眼前俨然是如同水墨画卷一般的。

很多人认为这里的建筑都是白墙黑瓦,实际上屋檐的瓦片是黛色的。“黛”是一种青黑色,古时候女子用它描眉,只是因为气候潮湿,常常被雨水打湿浸泡下,长了薄薄的苔藓,黛色的瓦片远看就成了墨晕成的黑色。 徽州 的颜色不是纯粹的黑、 白、灰,是烟雾掩映下冷暖交错的多元色彩,我们的座驾融入其中,流畅的车身线条,成了这画面中一抹亮眼的点缀。

落脚的酒店叫涵月楼,虽然有些墙面已经沾染上了年代的痕迹,但不难看出,这些房屋在初建成的时候,都是白墙灰瓦,十分气派的。

经过宅院群,继续深入,群山环绕,水雾氤氲,仿若水墨画,有种归隐山林的静雅与禅意。

徽式建筑屋顶上精美的雕花,与Levante SUV C柱的三叉戟标志相映成彰,意式风范意外邂逅这常年隐于云雾下的秘境,让来自 西西里 的热情迷离与徽派古镇的 清远 淡雅倏然晕染。

每到夏季,荷 花都 会如期开放,一阵蒙蒙细雨过后,晶莹的水珠在花瓣上滚动,大多是粉红,粉红之中又有深深浅浅,聘婷地立于层层的万绿荷叶间。

还记得上学时候老师说读书要善于做加减法,把一本厚书读薄,再把薄书读厚。来 徽州 三次,终于体会了这句话。起初的 徽州 是一页纸,枯燥无味,只是一个不是景点的原始村落;第二次去我发现可看的东西原来那么多,春天播下种子,夏天就能收割;第三次去,曾经的絮絮叨叨被藏在心底,压缩成了无言。

在 徽州 ,我是一个游人,也是短暂的村民,踏入田间小路,不慌不忙地驾驶在路上,可以随时跟素昧平生的村民打招呼聊几句。从薄变厚,从厚变薄,在 徽州 的一切都变成了此时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山路间,品一茗茶,制一枚囊

婺源 ,背靠青山,溪水环抱,风景秀丽,作为最美乡村,已经名誉中外。最具特色的青瓦、灰壁、马头墙的古 徽州 建筑也是保留的最完整。

行驶在一丛丛无名的坡地上,漫山真真切切像一块块拼起来的绿色画卷,不禁被如此大片的茶田所吸引,放眼望去,茶树有序,在规律中彰显个性之美。

漫步茶园中,深深地吸上一口气,感觉茶香四溢、沁人肺腑,满目的绿色茶园一眼望不到边,心里袭来阵阵惬意。

烟雨朦胧,茶叶在烟雨中俏丽,叶片尖端被染得愈发碧绿,享受着清风和雨露的滋润。

从萎凋到揉捻、发酵、做型,直至烘干,现代工艺的茶叶制作就这几个步骤,其中最重要的是萎凋和发酵,这两个环节是影响口感的着重点。为何这么小小的树叶能出现很多不同的香气,除了鲜叶本身还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由发酵来决定的,发酵重 多为蜜香,发酵轻就容易出花果香。

茶叶冲在玻璃杯中泡开,一针针清晰地浮在杯盏里,一圈圈白色的雾气自杯中缓缓而上,既养眼又平心,入口茶气十足又有丝丝回甘,“境分冷暖,茶有苦甘”,我想人生大抵如此。

重新出发,离开茶庄,继续朝下一站前进,我们的车队行驶在 婺源 乡村的“ 一号公路 ”上,穿行环绕于山间,有高差、弯道和双向车道的路势,让驾驶多了一些刺激与趣味。

厚塘庄园在江湾大道旁,隐世却不避世,在高处可以看到背后的高铁和火车,但在花园和花园背靠的茶山上,所有的喧嚣都被隔离。

在 婺源 的山林间,看似普通的餐厅也是被山水环绕的。除了古 樟树 ,林子里还有金丝楠。溪流环绕塘村,清晨溪畔,村民浣熊,古诗词中存在的淘气声,在这里,一切都似乎有着逆转时间的魔力。

无处不在的溪水清澈而碧绿,看着眼前一如翡翠的绿,顿感清凉,由于依山傍水,清风徐来,一点也不会觉得闷热,走路的时候要多注意,可别踩到了这些小家伙们~

灯影倒映,滴水叮咚,弯曲的小道,徽派的楼阁,让这里显得静熙而又神秘。踏进庄园的那一刻心顿时静下来,第一感觉像穿越到了古装剧,老宅、庭院、马头墙,像是进入到 徽州 哪个大户人家的府邸。

走在厚塘庄园的这所老宅子,时光好像回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据说这里主要的徽派古建筑都是收购以后整体搬迁来的,在这里随处可以看到历史的痕迹,明清的雕花、复古老家具、看得到飘雪落雨的天井……似乎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陈年往事。

厚塘庄园,原名“后塘书院”,明清时曾是大户人家私塾,解放后先后成为五七中学和梅林中学,后来凋零破败,直到零几年时才被现在的老板收购,重新打造。

这座精美木雕的二层建筑是方塘书屋,始建于明末清初年间,原是赋春冲田村一处官宦人家的书楼,目前是 婺源 仅存的一栋保存完整的书楼,走进室内还可以看到浓浓的文化氛围。

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斑驳的古墙,木制的长廊,精美的木雕窗棂,随风轻摇的光影,淡雅的植物四散的幽香……古色古香里是现代化温暖,让这座山庄更有一种隐于“江湖”的气质。

都别笑我俗,目前为止一夜暴富可是我最大的愿望~

晚餐过后,夜幕降临,庄园工作人员带领我们放飞了写着自己愿望的孔明灯。这种活动我想也只有在这种世外 桃源 的地方才可以体验到。

庄园除了吃住有特色,还有很多有趣的活动场地, 比如 有机蔬菜园、茶园、茶室和书房等,饭后我们被管家召集在茶室中,学习如何制作一枚属于自己的香囊。

香囊制作起来其实没什么难度,香料都是提前制作好的,放在盘子里,只需自己用勺子装进无纺 布袋 里,然后扎紧,再把其他配件组装起来即可。

喏,这就是成品啦,又解锁一个新技能~

好山好水好岩茶,品一壶武夷风韵

追随着岩茶的脚步,我们来到了 武夷山 ,这里多悬崖绝壁,茶农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种茶,其品质高味醇厚,岩韵特显。由此可见,好的岩茶跟生长的环境密不可分,只有灵秀的山水间才能培育出优质的岩茶,只有茶农以匠心来养护才能把好茶发扬光大。

武夷山 历史上的茶庄又被称之为茶号、茶行,是茶叶精制和包装的加工厂。当时茶庄的经营方式有三种类型:自栽自制型、购茶经营型和雇工经营型。旧时的武夷茶庄随着时间逝去,多以荡然无存,只有那些留下来的茶庄名号和鲜为人知的传说及为数不多的老房子,见证着昔日茶庄的存在和兴旺。

能在这样的地方开一家茶庄,光是想想就觉得十分安逸了。说是茶馆,其实也是一家度假村,墙外的一切浮华都被拦在了门外,客人喝完茶,又会匆匆地赶往人生的下一站。

采摘后的茶叶经过萎凋、揉捻、发酵,由绿色渐渐变成紫铜红色,香气透发,然后进行文火烘焙至干,最后再进行精制加工,才能变成现在的样子。

茶具的使用对于茶的味道来说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泡茶时的茶具最宜景瓷或紫砂茶具、白瓷茶具和白底红花瓷茶具,这样子泡出来的茶不仅味道不减,而且茶叶汤色和杯具也会相得益彰。

一圈圈冒着热气的蒸笼,雾中蒸出了香醇的茶汁,蒸出了墨绿的 江南 。想必有许多人和我一样,自小对茶就有一种莫名的好感,那种感觉似茶飘散的雾气,朦朦胧胧,说不清也道不明。

精制加工后的茶,细小如眉、色泽乌润,茶叶香气清香持久,泡开后茶叶汤色和叶底颜色红艳明亮,口感鲜醇酣厚,平心,茶气儿十足又有丝丝回甘,相对于其他茶而言,还是岩茶更得我心。

茶馆内大都采用原木色的用料,古色古香,把一 个旧 的徽派老建筑重新打磨,焕发出特有的光彩,在这里安静地谈天说地,远离尘嚣,回归自然,品的是一盏纯粹、一盏美好。

一片顶级的茶叶需要从种植到每一片叶子的挑选,再到人工烘制,需要耗费多少时光与光与心力。远不是那些批量流水线滚落的机器所能够比拟的。车子也是同理,爱车之人,对于车辆的喜好可以反映出他的品位、偏好、生活态度。

炊烟袅袅在山间与树林之间弥漫开去,走完这条美学之路路,经过村镇和山岭的风情,继续探索,一步一步地走,就会发现这壮丽山河,充满盛景,而真正的好茶,来自深山,没有尘埃,只浸染云雾和清露。

武夷山不是寻茶之路的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

除了走山场、访茶人、还有一个必去的地方就是茶厂了,想更深入了解 武夷山 茶文化,一定要来香江茗苑看看。茶厂傍山而建,幽静自然,纯木质的结构,保持了过去老宅子的原生态,是一派经典的徽式美景。

远处深山碧树青峰,水汽氤氲,云雾缭绕,俨然是一幅山水墨画卷。

曲廊蜿蜿蜒蜒、曲曲折折,简朴的外观下有着精巧的设计布局,走在哪里都像走在画里,空气中烘烤茶叶飘散出的清香萦绕鼻尖,相比酒店的高档香水更加自然,令人心绪宁静。

武夷茶文化博览馆由六个展厅组成,从这个树形图可以清晰地了解六大茶类的分支,即使没有亲自都尝到,也能对武夷茶有个直观的认识。

此柚子茶非彼柚子茶。。。

有意思的是,不同的茶品会用形态各异的容器储存。

这个展区陈列着茶农采茶时的行头,蓑衣和有棕蓑衣和竹叶蓑衣两种,棕蓑衣用棕毛缝制,结实耐用,价格贵,被雨淋后稍重。而竹叶蓑衣轻便便宜,但不耐用。笠麻用竹篾编成,夹以宽大的箬竹叶,用以遮阳挡雨。笠麻分尖头笠和圆头笠两种,按直径尺寸大小和各地风俗流行可分为 大埔 笠、同古笠,九都笠、尖笃笠等。

最后到达的是茗战厅,展厅中央硕大无比的大茶壶让人叹为观止,这里便是斗茶台了,直径约有十几米,据说这里可以同时容纳百人在此斗茶品茗。

传承的,不止是文化,还有美学

从 徽州 到 婺源 ,再到 武夷山 ,从茶道到香道、再到孔明灯,源远流长的 徽州 气韵一路传承,我的茶文化之旅也在这沁人的茶香中告一段落。要论景致最美的时刻,应该是当薄雾浮在茶园上时,山雾来去悠然,在不经意中滋养着这方水土,一切都是生机勃勃的样子。

雨过天晴,几枝荷花藏在荷叶中,颜色自有深浅,又有几枝莲蓬露出,翠绿欲滴。采茶人背着竹篓、戴着草帽在茶 田中 静静劳作,风景中渗透的宁谧让人感觉时间的流逝都放慢了节拍。

用天然泉水冲泡香茗,品尝地道茶汤萦绕在唇齿间的滋味,听彼此讲述独有的故事,岁月静好,风雨无碍。

假如没有走过这条自驾路,我绝不会对茶田有这样亲切的好感和如此近距离的爱慕。即使专程去 旅行,在匆匆忙忙的行程和走马观会的赏景中,可能也难有这样的感触。回程一路上的每一眼,都给了沿途的田野青山……而每复看一眼,就更多一分留恋。
原来,当我们厌倦梅雨季的时候,这场雨,却滋养了整个 江南 。

( 本文作者 : 西西里-Am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