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 热门景点 > 欧洲景点 > 正文

欧洲景点

KKH 公路旅行(下):风之谷至仙女草甸

东风 2024-09-15欧洲景点
撰文、 摄影/张祺林温馨提示 正文约17000字, 图片共330幅 图文皆原创,侵权者必究 3 初见 巴基斯坦 小红书说现在售票处搬到了位于城西的汽车总站,打车前往后发...……
撰文、 摄影/张祺林温馨提示 正文约17000字, 图片共330幅
图文皆原创,侵权者必究

3

初见 巴基斯坦


小红书说现在售票处搬到了位于城西的汽车总站,打车前往后发现空无一人,结果一问才知道还在老汽车站。门口打车无人接单,只能从付款记录找到上一位司机的电话叫他再来一趟,白白多花了十块,可见只听一家之言是多么的不靠谱。售票处玻璃上贴的地址不止巴基斯坦,还可以坐大巴去塔吉克斯坦的杜尚别和穆尔加布,或许以后瓦罕走廊打通后还能从国内直接坐车翻越明铁盖达坂去阿富汗。去巴基斯坦国际大巴的终点虽然有苏斯特、吉尔吉特和伊斯兰堡三处,但实际上只有去苏斯特即巴方口岸的大巴,由于两国间的红其拉甫山口海拔太高,生态脆弱,且建设用地有限,两国的口岸都设在距离边界最近的城市。


▲国际大巴售票处

▲国际大巴

国际大巴票价225元,从汽车站出发不到五分钟来到口岸大厅,中方对巴基斯坦人检查严格,出境程序比我们繁复的多。海关工作人员把中国人聚集到一起后收走护照一一核对,对独行老年人、学生和没有出过国的人群仔细询问,甚至要检查路书和与家人的聊天记录,还要问某高考生的分数。了解到我们只有为了节约时间秒出的ETA(电子 旅行授权)而无签证后,反复提醒我们可能在苏斯特口岸被原路遣返,持ETA的旅客到了巴方后还需要凭此申请落地签后才能入境。

▲红其拉甫口岸

临近下午一点大巴终于驶出口岸,两侧山体平缓连绵,海拔只有5000米左右,只有萨雷阔勒岭主峰——海拔6361米的利雅维德峰值得注意。经过瓦罕走廊谷口时我试图向 西遥望公主堡——斯文赫定曾登临的唐代古城遗址,由于过于遥远只能远远看到所在的山头,若不是提前模拟过相同角度则完全辨认不出有建筑遗迹存在。快到红其拉甫山口前喀喇昆仑的“尾巴”——零星几座 山峰出现在眼前,它们在即将抵达的风之谷群峰面前渺小、偏远、不足一提。


大巴上有一个 徒步K2BC的团队,领队大神经历丰富,曾多次 骑行穿越我此行计划的路线和其它普通游客望尘莫及的地区,路上提醒我无数注意事项和遇事解决办法,事实证明在后续的行程中几乎全都发挥了作用。网络有时也不是万能的,它只能为大众关注的大众领域提供肤浅或点到为止的信息,真正有用的、实际的、能够直接上手操作的信息或措施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沟通才能得到,这是目前网络无法达到的高度,或许也是线下社交不会被替代的原因之一。

▲利雅维德峰

▲萨雷阔勒岭,2018.8

▲瓦罕走廊,2018.8

▲萨雷阔勒岭的6000 米无名峰,2018.8

▲喀喇昆仑的末端,2018.8

红其拉甫山口以前可以弹性放行,我六年前来时恰逢八一建军节,有幸能开到界碑处远眺巴基斯坦境内的雪山,如今已经不再允许不出境的游客上到国门,最远只能到最后一个道班处,无法理解大批游客甚至还有拿着氧气罐吸氧的老年群体明知看不到国门和界碑仍要前来打卡的意义何在。


▲红其拉甫道班,2018.8

▲红其拉甫哨所

▲红其拉甫国门

▲红其拉甫界碑

出境后手机信号逐渐消失,山口另一侧的山谷陡然变深,道路也随之变窄,路况变得危机四伏,既没有护栏也没有落石防护网,虽然前者大多数情况下都只起心理作用。G314国道只是这条公路在国内道路系统中的编码,巴基斯坦称之为“喀喇昆仑公路”,简称“KKH”,中方有时称之为“中巴友谊公路”。


▲巴基斯坦境内的6000 米无名峰

▲靠近红其拉甫山口的一段KKH

▲沿红其拉甫河谷修建的KKH

KKH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1979年建成通车,北起 新疆喀什,南到巴基斯坦塔科特——至今不知这是哪里,历经多次重修后已经与连接巴基斯坦北部山区与伊斯兰堡的路网融为一体。修建KKH时中巴双方共约700人为此牺牲,堪称一条血肉铸就的交通纽带,今天在位于吉尔吉特的烈士陵园中大部分墓碑甚至没有照片,只有模糊的名字提醒着世人曾经有这样一群无畏的年轻身影出现在亘古的群山之间。如果将他们的照片做成路牌,每一公里都有一个亡灵在向你致敬。


▲仙女草甸桥头关于KKH数据的介绍牌

KKH可以说是世界最伟大公路之一,一是耗费人力物力之巨,二是全程风光无与伦比,冠绝天下,国内无论是G318、G214还是新G219国道与之相比都是小巫见大巫。公路穿越昆仑山、萨雷阔勒岭、喀喇昆仑山、兴都库什山和 喜马拉雅山脉,跨过塔什库尔干河、红其拉甫河/罕萨河/吉尔吉特河和 印度河。由于每年冬季大雪封山,红其拉甫国门每年会有两到四个月的封关时间,时不时的洪水和山体滑坡也会影响正常的道路通行,所以KKH每年全线通车时间有限。在这条公路上进行一次完整的公路旅行也是无数人的梦想之一。

▲KKH

▲KKH

▲红其拉甫河畔的KKH

▲罕萨河畔的KKH

▲KKH路况最好的一段

到达苏斯特口岸前大巴会途径红其拉甫国家公园(Khunje rab National Park),名义上是国家公园但实际上没有看到任何相关设施,只是在路边立了个牌子收费,并且收据也是地方自制而无官方认证。令人气愤的是巴方竟敢在中国人修的公路上收取中国人的过路费,最可笑的是无论国籍统一40,货币单位也不尽相同,巴基斯坦人40卢比,中国人40元,如果是 美国人难道要给40刀吗?我想他们也不会交。双方渐起争执,一位 山西小哥录像还被抢了手机,大神领队据理力争最后还是交了钱,我等不愿在国外自找麻烦便躲在车上试图蒙混过关,但我最后给了一点零头了事,毕竟出门在外时间才是金钱。期间国人内部甚至出现了分歧,主张交钱与不交的两拨人在车上唇枪舌战,虽然是以维护自身权益为初心,但过激的行为难免于人脸上无光,围观的巴基斯坦人纷纷不禁哑然失笑。


下午四五点终于抵达了苏斯特(Sost),进入口岸先签一个入境健康登记表,然后排队盖章,大胡子的海关工作人员显然不喜欢ETA,因为他们需要手动录入我们的全部信息——并且我们有四个只有ETA的人排在了一起,他们在ETA上进行标注后这张皱皱巴巴的纸就摇身一变升级成了签证。出关第一步就是换钱,不料附近换钱店的现金都被另一辆车上的香港人换走大部分只剩8000卢比,我索性以38的汇率全部换走。

▲入境后先去填写健康登记表

▲苏斯特口岸

▲苏斯特口岸

▲Jurjur Khona Sar(6055m)脚下的苏斯特

▲苏斯特街头

▲苏斯特街头

▲苏斯特街头

▲苏斯特街头

▲苏斯特街头

口岸外 包车并不方便,大多数人选择挤入超载率200%的小巴,但沿途无法停车拍照,帕苏(Passu)附近的风光绝对不容错过。我们找了辆面包车人均下来并没有贵多少,沿罕萨河一路南下,喀喇昆仑在眼前徐徐展开。KKH穿行在惊险的山谷之中,车窗外的河谷大开大合,光影变幻莫测——这也是极 高山的魅力所在。

▲KKH沿途风光

▲KKH沿途风光

▲KKH沿途风光

▲KKH沿途风光

▲KKH沿途风光

▲KKH沿途风光

▲Jurjur Khona Sar

▲KKH沿途风光

▲KKH沿途风光

▲KKH沿途风光

▲KKH沿途风光

▲KKH沿途风光

▲KKH沿途风光

▲KKH沿途风光

▲KKH沿途风光

▲KKH沿途风光

▲KKH沿途风光

▲KKH沿途风光

▲KKH沿途风光

▲KKH沿途风光

▲KKH沿途风光

▲Hussaini村

▲KKH沿途风光

在帕苏的观景台可以远眺帕苏冰川(Passu Glacier),眼前是箭簇般的帕苏群峰与罕萨河谷的辫状水系,以Tupodan(6220m)为首的一座座海拔五六千米的岩峰拔地而起,壁立千仞,仿佛近在咫尺,破碎的山体惊世骇俗,却又在如外太空般蓝的发黑的天幕下显得无比平静。对面山坡上“welcome to Pakistan”和“中巴友谊万岁”的标语让这里成为了KKH上的经典打卡地,转过弯后乌尔塔峰(Ultar 7345/7388m)的北坡已经悄然出现在眼前,喀喇昆仑山脉北部的数座 雪峰从视野中一闪而过,如果没有对其足够了解就难以抓住转瞬即逝的拍摄窗口。

▲帕苏冰川

▲帕苏冰川

▲帕苏群峰

▲帕苏群峰

▲帕苏群峰

▲帕苏群峰

▲帕苏群峰

▲Tupodan

▲中巴友谊万岁

▲Attabad(5780m)、Saruchit Sar(6540m)

▲Saruchit Sar、乌尔塔峰

▲Shispare(7611m)

▲未识别雪山

▲未识别雪山

▲Lupghar Sar W(7170m)、Borondo Sar(6453m)

▲Borondo Sar

▲Lupghar Sar W、Momhil Sar(7440m)、Borondo Sar、6695米峰

▲Lupghar Sar W

▲Momhil Sar(7440m)、Borondo Sar、6695米峰

水中含有大量石灰质的阿塔巴德湖(Attabad Lake)即便没有光线也呈现出神秘的光芒,这是一个比我还要年轻的湖泊——2010年1月4日因山崩而形成的堰塞湖,汹涌河水汇聚于此无比平静,在贫瘠的群山中流淌出一条浅蓝色的丝带。

▲阿塔巴德湖

▲阿塔巴德湖

不过多时便抵达了向往已久的风之谷——罕萨(Hunza),Hunza正确音译应为“洪扎”,但我更喜欢“罕萨”,洪扎并不满足信达雅中的“雅”。原本和司机谈定的价格是把我们送到鹰巢(Eagle's Nest),但司机只把我们送到了卡里马巴德(Karimabad),索要四千卢比才肯上山,为了吃住方便就选择住在了镇上。当地手机卡营业厅下班都很早,只能先去酒店蹭网,打开booking和谷歌 地图一看罕萨作为度假胜地住宿价格真心不低,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便宜的酒店,老板的主业貌似是做大生意,来店购买珠宝、服饰和丝织品的当地人络绎不绝,久闻巴基斯坦以斯瓦特(Swat)为主的地区盛产宝石,但作为外行难免会被假货混淆视听。进屋发现插座居然是坏的,搬到对门发现水龙头流的都是黑黄掺半的脏水,还不如去接山上引水渠下来的雪水,索性将就一晚。奔波一天饥肠辘辘,在旁边的树屋浅尝了汉堡和奶茶——此后一周奶茶成了我每天的必需品。

▲初见罕萨

▲暮色下的乌尔塔峰

▲暮色下的美人指峰(Lady Finger 5985m)

▲从拉合尔(Lahore)来的游客

▲从拉合尔来的游客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虽然住宿环境一般,但第二天早上老板竟然给了我们高达40的汇率,并且帮助找了一位事后证明非常好的司机,第二天我们便坐着上世纪七十年代司机祖父买的二手敞篷吉普兜风一天,但今晚没有住到鹰巢导致次日下午上山的时候阴云密布,也是KKH之行唯一的遗憾。

4 从风之谷到仙女草甸罕萨被誉为巴基斯坦最美的地方,西方作家和 探险家将这里视作描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山谷。这里是世界上极高山与冰川最为密集的地区,拥有全球范围内最壮观的山地景观之一,是无数旅行者梦寐以求的地方。

▲罕萨山谷

历史上罕萨与中国交流密切,《魏书·世宗纪》中记载“伽使密、不流沙等诸国并遣使”,这里的民族名为“布鲁绍人”,唐朝则译为勃律,被吐蕃攻破后分裂为大、小勃律,大勃律位于现在的巴尔蒂斯坦,首府即今天的斯卡都,小勃律西迁到更为偏居一隅的罕萨河谷,随后被唐与吐蕃交替控制,直到751年怛罗斯之战唐朝惨败。清代时罕萨曾经作为藩属国“坎巨提(乾竺特)”,每年向“天朝上国”朝贡,在1980年代 日本NHK电视台拍摄的《丝绸之路》纪录片第二集《横越帕米尔》中,摄制组拜访的时年108岁的老人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还曾在20世纪初去过中国朝贡,值得一提的是罕萨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之乡之一。


▲罕萨的传统民居

▲罕萨的传统民居

▲罕萨的老人

▲《横越帕米尔》剧照(图源网络)

1933年 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偶然在旅途中闯入罕萨山谷,人间仙境般的景色让他深深痴狂,归来后创作了闻名世界的《失落的地平线》,动人的文字从未随着时间流逝而褪色。尽管青藏高原及周边的无数地区都在竞相争抢谁才是真正的“香格里拉”,甚至 云南中甸直接恬不知耻为之改名,但实际上“香格里拉”只是一个凝聚了人类终极幻想的理想国,若要在现实中找到一处与书中最为接近的地方,罕萨无疑能够摘下最终的桂冠。1984年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经典作品《风之谷》也是以这里为原型创作,在日韩游客的宣传下“风之谷”这一充满浪漫的别名也随着这部电影广为流传。

▲《风之谷》剧照(图源网络)

位于半山腰的卡里马巴德现在是罕萨地区的首府所在,也是基础设施最完善的小镇,地理位置易守难攻,自然风光奇绝伟丽,背后是Bojohagur Duan ASIr(7310m)、乌尔塔峰、罕萨峰(Hunza Peak 6360m)和美人指峰,站在镇上的任意位置都能将冰雪融水孕育而成的河谷绿洲尽收眼底,对面则是海拔7788米的拉卡波希峰(Rakaposhi),十余公里内超过五千米的巨大落差放眼全球也屈指可数,然而拥有360度震撼山景环绕与零难度接近性的地方几乎无出其右。许多西方户外爱好者每年都会来此度假,或向能够提名金 冰镐奖的线路发起挑战,或在一块充满魅力的大岩壁上free solo,或坐在花香满径的庭院中看云卷云舒,也有人索性什么都不做,在树荫下的池塘边放空自己,任时间飞速溜走。


▲美人指峰、罕萨峰、Bojohagur Duanasir

▲乌尔塔峰

▲美人指峰、罕萨峰

▲拉卡波希峰

▲罕萨河

▲罕萨河

( 本文作者 : 崇德乐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