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留学签证 > 正文

留学签证

明斯克波罗的海签证(波罗的海三国签证)

静子 2024-07-12留学签证
波罗的海三国是指于1992年独立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爱沙尼亚(Estonia)、拉脱维亚(Latvia)和立陶宛(Lithuania)。  波罗的海三国是指于1992年独立的前  苏联加盟共和国爱沙尼亚(Estonia)、  拉脱维亚(Latvia)和立陶宛(Lit……

  波罗的海三国是指于1992年独立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爱沙尼亚(Estonia)、拉脱维亚(Latvia)和立陶宛(Lithuania)。  波罗的海三国是指于1992年独立的前  苏联加盟共和国爱沙尼亚(Estonia)、  拉脱维亚(Latvia)和立陶宛(Lithuania)。  世界旅游机构董事经理邱武侯受访时  说,到这三国旅游主要是体会一种由古老  建筑、古老教堂散发出来的古朴韵味这种  古韵在三国的首都无处不在,在金风送爽  的秋天游览体会更深。  爱沙尼亚首都塔林(Tallinn)三面环水,城内还保留着几段古  城墙和几座古炮台,道路狭窄,是座保有中世纪外貌与格调的古老城  市。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Alexander Nevski Cathedral)是一  座正统的苏联风格东正教教堂,建于19世纪。教堂外观雄伟,内部装  潢富丽堂皇。  坐落在一座小山冈上的托姆比亚(Toompea )城堡,初建于13世  纪,1935年重建,它一直是统治者权力的象征,成功的征服者都会把  代表他们的旗帜插在上面。  圆形歌唱表演场(Song Bowl )是塔林一座了不起的露天剧场。  据说可容纳15万人!每年9月的歌唱节就在这里举行。  塔林是1980年奥运会水上运动的竞技场,当年在河畔兴建的竞赛  设施和酒店,今天已成为另一项参观景点,酒店则成了旅客下榻的地  方。  拉脱维亚首都里加(Riga)是波罗的海三国中最大的城市。里加  的城市规划类似法国巴黎,故有小巴黎之称;市内运河纵横,所以又  有别名“小威尼斯”。  屹立在市中心的里加自由纪念碑,完成于1935年,是当地人民争  取自由的象征,今天人们仍常到那里献花,表达他们对自由的热爱。  圣彼得(St.Peter)大教堂是里加一座古老的教堂,早在1209年  就已出现在史册上,它曾多次重建,建筑风格也有所不同,现在是一  座红砖哥德式教堂,它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恐怕是那架四五层楼高的管  风琴。  “三兄弟”是里加最古老的石造住宅,它反映了里加从中世纪到  17世纪多个阶段的建筑风格。其中19号屋为里加建筑博物馆。  在里加的尤格拉(yugla)湖畔有一座露天人种博物馆。博物馆  把从拉脱维亚各地拆卸下来的,16世纪到20世纪的建筑物重组,并通  过这些建筑物展示当年人们的生活方式。  里加还有一座汽车博物馆,展示各不同年代生产的汽车,包括古  典名牌车劳斯莱斯(Rolls Royces)及苏联汽车,前苏联领袖用过的  车子也在展览之列,如斯大林的座车,座车内还有斯大林的蜡像!  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Vilnius)也有独特的地方,它的旧城区  颇有中欧或南欧风味。圣彼得与保罗(Sts.Peter & Paul )大教堂、  戈迪米纳斯(Gediminas )塔楼、维尔纽斯大学、圣安娜(St.  Anna's)教堂是几个著名景点。  圣彼得与保罗大教堂是维尔纽斯的骄傲,教堂内有2000多件雕塑。  戈迪米纳斯塔楼是13世纪一座砖砌建筑物,塔楼顶上维尔纽斯美景尽  收眼底,塔楼内展示了出土文物和塔楼的历史。维尔纽斯大学是前苏  联境内最古老的大学,距今已400年。建于16世纪的圣安娜教堂是维尔  纽斯哥德式建筑颠峰期的代表作,单单教堂的外观就以33种砖块砌成。  除了建筑物以外,邱武侯说:波罗的海三国的首都吸引人的,还  有在路边摆卖的手工艺品、油画、水彩画和羊毛衣,而且价格廉宜,  很值得购买。(资料与图片提供:世界旅游机构)  波罗的海三国旅游指南  ● 如何前往  建议取道芬兰首都赫尔辛基(Helsinki),再乘机前往立陶宛首  都维尔纽斯。维尔纽斯、里加和塔林三地都有长途巴士和火车往返;  维尔纽斯和塔林,里加和塔林还有飞机往返。  ● 签证  除爱沙尼亚外,持新加坡护照的旅客入境拉脱维亚和立陶宛都必  须申请签证,可到两国设在赫尔辛基的大使馆或领事馆申请。参加旅  行团则可省却交通与申请签证的麻烦。目前本地已有旅行社主办波罗  的海三国游。  ● 当地游览  游览塔林旧城,以步当车最理想。火车站、渡轮码头、许多酒店  都离旧城不远。游览塔林其他地方可以巴士、电车、无轨电车代步,  不过较拥挤,等候时间较长。大部分的景点都有火车联系。  里加大部分景点都在市区内,公共交通是最方便的代步工具。  无轨巴士是维尔纽斯市内的主要交通工具。市中心和旧城距离不  远,下榻市中心的酒店,游览旧城步行即可,只有郊区景点需要交通  工具代步。  塔林、里加和维尔纽斯都有德士服务,但要当心不诚实的司机。  ● 语言  英语通行于旅游区和酒店等地方。  ● 货币  美元通行,即使街边也可使用。  ● 自行驾驶  波罗的海三国的交通标志都以各自的语文书写,加上没有英文说  明,自行驾驶较不方便。

波罗的海三国,即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为前苏联十五个加盟共和国之一,即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三国经济实力差不多,均为欧洲发达国家之一,人均GDP两万美元及以上,三国都有各自的经济产业优势,立国激光技术很发这,拉国和爱国制造业有一套,三国也皆为北约或欧盟国家,以上便是今日之回答,谢谢亲们!

波罗的海属于欧洲。波罗的海位于北欧,长1600千米,平均宽人190千米面积42万平方千米。总储水量2.3万立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咸水水域。波罗的海沿岸有九个国家:瑞典、芬兰、俄罗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德国和丹麦。一般所说的波罗的海三国是指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个比较小的国家。

波罗的海三国指的就是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总面积17.40万平方公里,其中立陶宛6.52万平方公里,拉脱维亚6.37万平方公里,爱沙尼亚4.51万平方公里。

波罗的海三国均已加入欧盟、欧元区、申根区和北约,虽然均地处波罗的海东岸,但就资源力而言,各有其特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的受损程度排在世界前列,付出了超过2700万的伤亡,要知道当时二战前苏联总共人才1.8亿,这伤亡率差不多占了总人口的七分之一,可以说是几乎打光了一代人。

但是在战争后,苏联得到的收益也是巨大的,不仅仅是军事和人才方面,还有最直观的领土方面。

从各个方向累计起来,苏联将战前有争议的近60万平方公里领土吞并,相当于多出6个韩国。

1、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

这两处之所以放在一起,也是因为太有渊源,最初两个岛双方各自占了一半:

千岛群岛的土著是虾夷人,从1760年代开始俄罗斯就开始向这里渗透,日本随后也对此地进行开发,两国因此起过不少冲突。

不过俄罗斯的重心在欧洲,千岛群岛也距离日本北海道更近,因此两国在1855年签署了《日俄和亲通好条约》,约定以伊图鲁普岛与乌鲁普岛之间的海峡为界,一国一半。

而库页岛一直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可惜1860年的《北京条约》清政府将其割让给了沙俄,不过库页岛南部有很多的日本移民,日本就以这点为理由跟沙俄进行激烈的交锋。

摩擦过了数次后,两国都感觉不划算,因此在1875年签订了《库页岛千岛群岛交换条约》,沙俄得到了全部的库页岛,日本则得到了全部的千岛群岛。

不过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挟战胜余威逼迫沙俄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将库页岛沿着北纬50度线分成了面积近乎相等的两个部分,日本在南库页岛建立起殖民统治,之后又并入了其本土。

直到1945年,根据美、苏、英三巨头签订的《雅尔塔协议》,南库页岛及千岛群岛全部归于苏联。因此苏联在这年8月出兵东北时,顺便将这两岛夺回。

千岛群岛面积约为1.5万平方公里,南库页岛面积约为3.6万,这里就是5万左右。

2、波罗的海三国

沙俄在彼得沙皇时期为了争夺出海口,与瑞典爆发了20年的北方战争,最后沙俄从瑞典手中夺取了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也是此时并入沙俄。

扩张时期的沙俄对波罗的海沿岸的民族实行同化、屠杀、迁出等高压统治政策,因此让当地人心中对沙俄没有归属感,只有仇恨。

到了1918年3月,刚刚成立不久的苏维埃政权为了结束对外战争,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放弃了波兰、立陶宛、库尔兰等地的管辖与主权,德国趁机进占。

但德国屁股没坐热,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战败了,波罗的海三国纷纷独立,各自建立起了政府。这块领土一直是苏联心中的痛。

1939年,德国又崛起了,苏联与其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密谋瓜分波兰,成功拿下波兰后又签订了《苏德友好边界条约》,这两个条约都将波罗的海三国划入了苏联的势力范围,因此在1940年,苏联趁着德国忙于西线战争时再度出兵吞并了这三国。

这时的波罗的海三国都已经独立20来年,日子过得也不错,根本不想并入苏联,所以反抗一直没有停止。到后来苏德战争时期,三国反而更倾向德国。

到二战结束苏联再一次掌握了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这三国的领土面积约为17.4万平方公里。

3、波兰东部领土

波兰历史上曾被多次瓜分,后在1921年通过战争重建了波兰第二共和国,其与苏联签订了《里加和约》,将寇松线以东立陶宛的一部分以及西白俄罗斯、西乌克兰划归波兰。

在这些领土上,波兰划分了新格鲁代克省、波莱谢省、史坦尼斯拉维夫省、塔尔诺波尔省、维尔纽斯省等等。

1939年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然后瓜分了波兰,苏联复又占据了波兰东部,将该地的波兰人流放到苏联其他地区。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后,这片土地被德国人占据。

在1943年德黑兰会议及1945年雅尔塔会议中,都承认了苏联拥有波兰东部领土的主权,因此即便在二战结束,这2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仍属于苏联。

4、东普鲁士

东普鲁士从1871年开始并入德意志帝国,一直到1945年纳粹政府倒台。战争结束后东普鲁士的德国人基本上都被苏联军队驱逐,当地所有德式名字都改成俄式或波兰式。1946年东普鲁士约1.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成为了苏联的加里宁格勒,直到如今。

5、卡累利阿地区

这还是跟沙俄时期的扩张有关,芬兰历史上曾被瑞典王国统治过六个世纪,沙俄崛起后通过一系列战争使芬兰从瑞典独立了出去,成为沙俄的附属国。

期间沙皇想要对芬兰进行同化,不过都没有成功,反而激起了芬兰人的反感。

芬兰的独立道路与波罗的海三国类似,都是苏俄刚成立时放弃掉、德国又战败后才成立了自己的政府。

1920年芬兰与苏俄签订了《塔尔图条约》,将两国交界的卡累利阿地区让给了芬兰。

不过苏联缓过劲来后,在1939年挑起了苏芬战争,让人没想到的是,看似强大的苏联进攻却屡屡受挫,拥有压倒性优势却打了三个多月,还打出了死亡48745人,伤158863人(数据出自莫洛托夫的报告)的战果。这样的惨胜让苏联国内都感觉很没面子,因此也不敢强行吞并芬兰。

1940年苏芬两国签订条约,芬兰割让卡累利阿和维堡等地给苏联。

这样的结果让芬兰相当不服气,所以德国人打过来时,芬兰也帮着一起进攻,收回卡累利阿。结果风水轮流转,二战最后苏联胜利了,芬兰只好宣布永久放弃卡累利阿地区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6、比萨拉比亚

比萨拉比亚从1456年开始就是奥斯曼土耳其的附属国,16世纪中叶更是直接纳入了奥斯曼版图。

沙俄崛起后也与奥斯曼土耳其进行过多年的战争,战争结果有胜有负,比萨拉比亚也先后三次易手。直到1918年比萨拉比亚民族自决与罗马尼亚合并。当地人与罗马尼亚人同宗同文,都是达契亚人的子孙。

1940年苏联强行从罗马尼亚手中占领,后来苏德战争爆发,罗马尼亚又拿了回去。1944年苏联再度占领,一直到解体。

苏联解体后比萨拉比亚地区宣布独立,建立了摩尔多瓦共和国,面积约为3.4万平方公里。

7、外喀尔巴阡

这里跟比萨拉比亚的历史渊源差不多,都曾是奥斯曼的领土,后归于罗马尼亚,不过它又曾被匈牙利吞并过,1939年加入了捷克斯洛伐克。

二战结束苏联红军占领了这里,捷克斯洛伐克本想恢复对该地区的管辖,但是派出的行政官员全被苏联赶走了。

该地区临近中欧与东欧的交界处,本来就是多民族聚居,不过苏联以乌克兰族的聚居地为由强行占领,如今也是乌克兰的领土,面积约为1.3万平方公里。

其他的零零碎碎还有一些,加起来大约就是60万平方公里左右,这还没算后来被苏联间接控制的华约。

比较有趣的是,为领土发动战争的德国、意大利、日本等轴心国,战后或多或少都损失了领土,反而是“受伤”最严重的苏联伺机扩大,将那些本有争议的边境地区变成了无争议的苏联领土。

这三个国家最初属于俄罗斯帝国。

波罗地海三国,是指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总面积17.40万平方km,其中立陶宛6.52万平方km,拉脱维亚6.37万平方km,爱沙尼亚4.51万平方km。

波罗的海三国均已加入欧盟,欧元区,申根区和北约。